1888年,俄羅斯發明了手工電弧焊接技術,使用無藥皮的裸露金屬棒來產生保護氣體。直到20世紀初,在瑞典發明卡爾伯格過程(Kjellberg process)和Quasi-arc方法傳入英國后,藥皮焊條才開始發展起來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成本較高,剛開始人們不怎么使用藥皮焊條。但是隨著人們對好的焊縫質量需求的日益增長,手工電弧也開始使用藥皮焊條。金屬棒(焊條)和工件之間形成的電弧會熔化金屬棒和工件的表面,形成焊接熔池。同時,金屬棒上熔化的藥皮會形成氣體和熔渣,保護焊接熔池不受周圍空氣的影響。因為熔渣會冷卻、凝固,所以一旦焊縫焊完(或在熔敷下個焊道前)就必須從焊道上清除熔渣。在焊鉗更換新的焊條前,手工電弧焊過程只能完成短焊縫的焊接。焊縫熔深淺,熔敷質量取決于焊工的技能。
1、電焊機的外殼和工作臺,必須有良好的接地。
2、電焊機空載電壓應在60~90V之間。
3、電焊設備應使用帶電保險的電源刀閘,并應裝在密閉箱內。
4、焊機使用前必須仔細檢查其一、二次導線絕緣是否完整,接線是否絕緣良好。
5、當焊接設備與電源網路接通后,人體不應接觸帶電部分。
6、在室內或露天現場施焊時,必須在周圍設擋光屏,以防弧光傷害工作人員的眼睛。
7、焊工必須配備合適濾光板的面罩、干燥的帆布工作服、手套、橡膠絕緣和清渣防護白光眼鏡等安全用具。
8、焊接絕緣軟線不得少于5m,施焊時軟線不得搭在身上,地線不得踩在腳下。
9、嚴禁在起吊部件的過程中,邊吊邊焊。
10、施焊完畢后應及時拉開電源刀閘。